展覽導言
文/ 陳松志(本展策展人,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)
窗在建築中有著重要的角色,是從建築物中切出的開口,出於功能性的目的引光入室,它將原有的空間從封閉的環境劃裂開來,標誌著人造與天然、私人與公共空間之間的界限,如此的分離造就了聯繫的強度,讓其功能形態成為內外相接的通道,亦成為空間中的焦點,也體現了人們對自身、自然的生存渴求。窗的存有允許、阻止著我們的視線在內部外部之間進行調解,提供接連或保持分離。
回望我們的藝術歷史,「窗」向來是個熟悉的主題,它是一段人類建構感知內外的歷程,同時也是靈魂之窗的想像史。從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家喬托(Giotto di Bondone)開始在平面上建構出空間深度的幻覺,以扁平的畫布作為窺探神話與世界的窗景,畫面中的窗是對現世的強調,更是西方繪畫由宗教題材走向世俗表徵的開端。而後,我們在這個扁平的窗口洞見了藝術家企圖讓我們感受到的形形色色:飛舞的天使與莊嚴的聖母、華貴的宮廷、郊區絕美的自然景色,甚至透過這個窗,我們見識了民主戰爭、越過駿馬奔騰的山峻以及感受樸實的農民生活。來到 19 世紀末,人們開始對窗有了更大的欲望,畫家們打破再現式的描繪讓「藝術家的窗」有了嶄新的詮釋,一是追求摹真的觀景,還有窺探心靈的找尋。他們的創作,以切出的開口讓觀眾瞧見了夢、見到了藝術的本質,窗也成為藝術的證人,記錄下每一刻世界正在發生的殘暴或是美妙的事物,以至現代的我們,正透過這些窗探索更多的來日光景。
一道窗不論它的開啟或是緊閉,它的裡裡外外都具備了一種高度可塑的詩性,足以讓藝術家們以窗作為隱喻的媒介,跨越現實的造型、色彩成為自省、理解世界的通道,提供我們更豐富的視野來關照眼前的事物。好比窗外的風景可以是一場夢,一則宣言或是情感的抒發。透過藝術家的邀請,觀眾可以在這個縫隙間看見萬千世界,而窗使我們「看見」,同時也讓我們「被看見」,這個通道並非一條時間與空間的單行道。當代生活的我們,大部分的時間都處在建築之內,我們對世界的觀察、想像的第一步,正是推開那扇窗!而窗的敞開,也得以讓自然、他人與自己交流,就像藝術家向我們導覽他們的內心與情感那般、就像攝影師向我們見證他的讚嘆一般。窗同時是閱讀,是我們在文明之中創造的一種美學,當我們還沒來得及讚嘆完千百扇歷史之窗的景色時,更多新穎的窗正朝著我們迎面而來。
走在深夜的街道上,透過窗所映射出的光我們看見了尚未歇息的人們,見證了工業時代後忙碌的痕跡。而後的發光之窗是資訊時代下虛擬與現實所揭開的口,這個開口正在創造新的歷史,我們可以隨時的穿越、跳躍其間,彷彿我們正成為光,而光也成為我們,穿過一扇扇的窗。當今的藝術勢必透過新的經驗與方法來對應當下的現實處境,「視窗」作為電子屏幕上使用者介面的可見範圍,它所展開的無限空間也遂成為現代人另一種觀看世界的介面與串連。著眼在滾動、快速的瀏覽經驗中,當任何的圖像都已經存在卻又與不存在無異,任何顯現在視窗中的圖像、訊息和意義的關係已經從本質上改變,這些失速的視覺景像也為觀看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惑,藝術家在無止盡的現場、虛擬視窗中來回著,像是經歷感官的迷航般,寄望於科技媒體的境域中找尋可能的降落之地。
窗的形式屬性及其穿越內外的中介作用,賦予了這個元素帶給藝術家們源源不絕的吸引力與表現力。在藝術家的眼裡它可以是一道日常的窗,屏幕中的視線,從單純的時空表現,連動到探索個體、歷史、未來的意義開啟。「另見:藝術家的視窗」選其歷年藝術銀行藏品中藝術家們反映、展示個人經驗在現象、精神、隱喻與寓言中的創作意圖,四項題引分別為「所見甚是」、「心景造形」、「綺幻之域」、「來日寓言」。從窗戶作為客觀描繪到成為思想照明的提供者;從具體的框形中解放通往抽象的心靈之境;從個人夢幻中打造一處想像漫遊的繽紛世界;從當前生活的事件見微知著,並提示出人們在未來的處境關懷。它們皆是用作輸入輸出藝術家之眼的途徑,也作為他們與外部溝通的言語。
本次藝術銀行櫥窗計畫將在這個嶄新的微型空間,透過主題展示為這個街區帶來新的亮點,藉此讓我們另眼看待這一處「有藝術的生活空間」,並同時結合線上展廳的閱覽,讓「藝術家的視窗」為我們帶來另一種注目。
參展藝術家:(依姓名筆劃排序)
王挺宇、王博彥、吳政璋、吳美琪、李吉祥、李銘星、林兆藏、林怡君、胡坤榮、胡朝聰、徐立軒、袁廣鳴、張曰斌、張婷雅、許喬彥、陳明德、陳建榮、陳漢聲、陳曉朋、黃郁生、溫孟瑜、葉采薇、廖祈羽、廖震平、歐靜雲、蔡孟閶、鄭農軒、藍仲軒
【另見:藝術家的視窗】
▪ 展覽子題:所見甚是 2022/8/1~9/18;心景造形 2022/9/22~11/6;綺幻之域 2022/11/10-2023/1/2;來日寓言 2023/1/6~3/23
▪ 藝術櫥窗:臺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150號
指導單位:文化部
主辦單位:財團法人臺灣美術基金會
合作單位:JOSUIa 軟裝
展覽執行:鐘曼云
視覺設計:AU LA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