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期
2025/10/17
2025/11/23
食物不僅是維生所需,更反映生活態度與文化特性。展覽以食物為核心議題,喚醒人們對飲食多重價值的探索。
以國立故宮博物院(下稱故宮)著名藏品〈翠玉白菜〉為例,它在故宮的典藏分級中,未被定義為國寶,而是屬於「重要古物」。(故宮典藏依其藝術性之高下,區分為「國寶」、「重要古物」及「一般古物」三種等級。)但它之所以被稱為「人氣國寶」是憑藉著「白菜」這個極度平凡又生活感十足的形象,建立起極高的親切感與共鳴;「清白」與「多子多孫」的象徵意涵,又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它的情感投射。〈翠玉白菜〉透過一個尋常物件的形象,開啟了觀眾與文化之間的聯繫與想像。正因食物如此深刻地嵌入我們的日常,每個人對於食物都有一套自己的記憶與想法,「共感食刻:藝術銀行感知練習所」期待透過以食物為出發的作品,讓觀者進行一場感知的練習,喚醒內在本就存有對於飲食的感官經驗與見解,從五感延伸討論至環境轉譯、身份認同、符號意義與生物科技等,引導觀者以不同於味覺的方式,看見食物所蘊含的多重面貌與可能性。
食物始於味覺,但不僅僅是味覺。食物將我們內在抽象模糊的感受得以以一種具體的方式存在。通過特定的味道或用餐場景讓我們的記憶不斷被喚醒,無論是愉快或是感傷的。程仁珮〈食譜演化運動〉正是以家鄉味作為入口,採訪六位源生於不同國家的女性在與台灣人結為連理後,以食物連結故鄉與新環境。並透過攝影拍攝六道食譜,呈現新住民對家鄉的思念與在地融合的過程,展現食物在身份認同建構中的角色。陳永賢〈環南物語〉則是從聽覺與嗅覺出發,將不可視的聲音與氣味轉化成為視覺符號,召喚出觀眾對市場的印象,讓人重新回朔日常生活中的感官經驗。相對於此,唐唐發專注於視覺的呈現:平常我們在逛市場時,大多是在思考食材新不新鮮、怎麼料理等實用性,但〈擺攤-青菜攤〉鼓勵觀者「欣賞」蔬果的造型、色彩與排列。這種視角的轉換,強化了我們平常所忽略的感知。延續視覺體驗,唐唐發的另一件作品將「一籃芹菜」獨立出來抽離市場的脈絡,儼然成為一件來自日常生活的「靜物」,讓觀者能夠更加專注在創作本身關於「手工」、「繪畫」與「擬仿」的痕跡。
同樣對於食物符碼提出觀察的,還有陳向榮〈見香腸不是香腸〉。藝術家將荷蘭國民美食—香腸簡化為幾何造型的陶瓷雕塑。在質感改變、色彩雷同、造型近似的轉換後,原物的指涉變得沒有那麼絕對,呈現開放的狀態。而陳奕彰〈握壽司系列–Toro〉將一口大小的鮪魚壽司放大將近50倍,且使用在環保議題中經常被質疑的軟性塑膠材料,這樣可食與不可食的衝突,指涉出當代飲食與環境之間的矛盾。談到飲食與環境,吳梓寧在〈GFP自耕農實驗室〉中,建構了一個充滿迷幻氛圍的偽科學場景,模擬一場看似嚴謹卻又充滿想像的「蔬果改造」實驗。藉此提出對於生物科技與未來食物的疑問。
本展展覽主題與展示現場有著根本的矛盾存在,在於展場內實際上沒有任何一樣可食的東西,但正是因為剝奪了人們對於食物最直接的理解,觀者不得不依循其他感官的指引,去發現食物所蘊含的更多價值。或許正是透過這樣練習的提醒,我們才得以意識到食物早已滲入我們的視覺記憶、嗅覺經驗、文化思維與日常情感。當味覺不再是唯一的入口,各種感官彼此牽引,食物便轉化為一種多重經驗的觸媒。
營業時間
週一至週五 9:00 上午 6:00 下午
電話
+886-4-2223-2220
傳真
+886-4-2223-3320
地址
403 台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150號
©Art Bank Taiwan 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