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0
● 1990年出生於苗栗 ● 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、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碩士 ● 現職為鐵件、木工等空間規劃與執行
陳肇驊自大學畢業後,十多年來都靠鐵工、木工相關工作維生,也協助藝術家提供焊接、完成裝置的服務,專職並非藝術創作,獲得臺北美術獎之前,他長達八年沒有投入自己的創作。雖一路唸美術相關,大學畢業時因家中經濟變化,加上被老師嚴厲勸戒如不努力乾脆轉換跑道,當年陳肇驊給自己十年,邊賺錢、邊買材料創作,可以日領的營造廠鐵工成為收入來源之一,最初他在淡水下圭柔山的工作室也身兼FRP翻模加工,現在則成為設備多樣的鐵木工小工廠。 瘋狂勞動地賺錢,有段時間覺得幹嘛對創作如此執著,幾乎想要放棄藝術創作,但隨工作累積的內心波動成為轉機,同在下圭柔山聚落裡的藝術家何孟娟邀請陳肇驊參與創作,「本來有點像在陰暗角落埋頭苦幹,也是從參與前輩創作開始讓我慢慢找回創作熱忱。」陳肇驊誠實地面對過往八年的歷程及感受,以《在下圭柔山》獲得2023臺北美術獎首獎。
創作外的休閒紓壓妙方
整理工廠的細瑣工作是超級重要的日常紓壓,整理環境也整理工作思緒,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所有東西的位置,讓工作更為順手。
2023
「臺北美術獎首獎」,臺北,臺灣
2016
「高雄獎」新媒體類入選,高雄,臺灣
2018
「等一坨7/13願意為我抽空的人」
下圭柔山藝術園區,新北市,臺灣
2023
「藝術銀行10週年暨特展『上半場比數10:10』與何孟娟合作」
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,臺北,臺灣
2023
「『共振—魏斯貝絲計劃』與何孟娟合作」
魏斯貝絲畫廊,紐約,美國
2023
「沒有共識而有共鳴—陳肇驊、王量雙個展」
未命名,臺北,臺灣
2023
「第九屆『Y.E.S TAIWAN 』」
也趣藝廊,臺北,臺灣
2015
「一直放著...會增加?看會不會生個45號—陳肇驊、張文堅雙個展」
東海大學43號創藝實習中心,臺中,臺灣
擁有平面繪畫底子,又為什麼走向裝置?陳肇驊描述自己需要被刺激推著走,好比在東海碩士時期,身邊師長同學總出現「關心」的聲音:怎麼沒在畫畫?怎麼都沒長進?「繪畫偏被動式的觀看,我想主動式地邀請觀眾進到我的作品。」一個互動的契機,陳肇驊曾以五尊小童對著爛泥尿尿的裝置回應同學關心:有水澆灌的死土有了重新泥塑的可能,成為發展裝置的起點,他仍多以繪畫觀念在思考裝置的畫面氛圍。 《在下圭柔山》的動力裝置裡,陳肇驊將自己投射於壓縮機:冷氣、冰箱、除濕機等電器所需的關鍵心臟,卻容易被人無視,許多內心波瀾投射於上,構成富有詩意的動力裝置。將在下圭柔山所經歷的創作出《在下圭柔山》,陳肇驊形容創作裡的空間元素很重要,自認是一個很需要去感覺生活場景與空間的創作者,這陳肇驊形容為廢墟般的生活與工作場域,成為最有機的創造性所在,推著他對自己、對創作誠實。
營業時間
週一至週五 9:00 上午 6:00 下午
電話
+886-4-2223-2220
傳真
+886-4-2223-3320
地址
403 台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150號
©Art Bank 2025